010-86423400
010-86423408
正义网内蒙古7月21日电(通讯员 于莹莹 其其格)2025年7月10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检察院对乾通渠、涌丰渠保护行政公益诉讼案进行回访时,当地村民欣喜地表示:"经过这番修整,水渠再用上百年没问题。"这两条始建于清代的水渠,在检察机关的监督推动下完成全面修缮,既恢复了灌溉功能,又保护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据悉,乾通渠、涌丰渠分别建于清康熙、光绪年间,2012年被列为呼和浩特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今仍灌溉周边62个村落16.7万亩农田。然而,由于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2024年3月,赛罕区检察院发现水渠出现墙体裂缝、顶部坍塌等问题,严重影响使用功能和文物安全。村民急切呼吁保护这一"祖辈留下的宝贵遗产"。由于水渠兼具文物和水利设施双重属性,管理涉及多个部门,修缮工作一度进展缓慢。赛罕区检察院立案后,多次组织农牧水利局、文物局磋商,明确责任分工,并于2024年8月向两部门制发检察建议。在整改未达预期后,检察院于同年11月依法提起行政公益诉讼,推动问题解决。
2025年4月,农牧水利局启动专业修缮工程,聘请具有文物修复资质的施工团队,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对水渠进行全面修复。工程重点加固了渠体结构,修复了破损的砖石,清除了违规涂鸦,同时保留了水渠原有的历史风貌。4月18日,经文物专家现场评估,工程顺利通过验收。5月,赛罕区检察院联合法院发布司法保护令,在水渠沿线设立警示标识,并建立常态化巡查机制。
人民监督员娜布琪表示:“赛罕区检察院通过履行公益诉讼检察职能,保护正在使用的文物水渠,并持续监督多次‘回头看’,取得实际成效,将工作做到了群众心坎里。”
如今,修缮一新的水渠碧波荡漾,不仅恢复了灌溉功能,更成为当地展示水利文化的重要窗口。这一案例也成为了检察机关通过公益诉讼保护文物、服务民生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