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6423400
010-86423408
正义网辽宁11月24日电(通讯员 曹元飞)海城古称临溟,历有“退海之地一说”,位于辽东半岛腹地。从古至今,当地人民春播夏耕秋收冬藏,努力打造和谐富饶美丽的宜居家园,2012年至今,海城已连续十年被评为全国百强县。近年来,海城市检察院持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完善公益诉讼制度,自觉能动履职,“益”心守护家乡的春夏秋冬。
春:泛舟一片碧湖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古老而悠久的海城河,全长90.8公里,属浑河水系太子河支流,是孕育了当地104万百姓的“母亲河”。其河道虽不长,但河域位于辽宁老工业基地腹地,背靠鞍本铁矿、海大菱镁矿等重要的工业原料基地,是当地重要的生产、生活、发展用水水源,具有很大的生态环境保护价值。
为更好地守护东北土地上的这一颗璀璨明珠,让母亲河生机永续,海城市检察院率先在本地区建立“河长湖长+检察长”协作机制,针对流域治理暴露出的问题,主动协同行政机关一体推进,以个案办理和类案监督的方式,推动综合治理、溯源治理双管齐下,有效避免“九龙治水”问题。
2021年,该院在一次常态化的定期巡查时发现,海城河河道内堆放了大量的玉米秸秆,存在污染水体和行洪安全等隐患,于是迅速向当地水利局制发检察建议,30余亩的玉米秸秆仅用时一周便完成清理,后又以此为契机,督促相关行政机关清理高杆作物120余亩、河道垃圾11770余吨。如今的海城河秀丽澄澈,依河而建的同泽大桥更是成为了当地老百姓休闲打卡、游玩拍照的“网红桥”。
夏:悠然一片茂林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林长+检察长”制全面推行以来,海城市检察院在依法打击涉林刑事犯罪的同时,充分发挥公益诉讼职能,逐步探索出“检察+修复+听证”三位一体办案模式。
“惩罚并不是最终目的,如何让被砍伐的树木、林地恢复生机才是关键。以公开听证结果代替鉴定的做法就是我们在工作实操中总结、探索出的一条“海检”经验,也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第五检察部王永春主任如是说。该院检察官在办案时普遍发现,林地恢复费用加上鉴定费对部分被告人来说压力较大,周期也比较长,通过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召开公开听证确定恢复所需的费用数额,可以明显提升林地恢复效果,截止目前,已恢复林地4289亩。
秋:收获一方沃土
秋风吹麦浪,遍地是黄金。仓禀实,天下安,东北黑土地作为“耕地中的大熊猫”,必须保护好、利用好。继“河长制”“林长制”之后,“田长制”成为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修复的又一重要举措,海城市检察院积极发挥公益诉讼职能,助力严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
“味道太刺鼻,现在到夏天了,更是臭气熏天”,在接到群众举报线索后,海城市检察院公益诉讼部门的干警立即奔赴现场进行勘察,发现3.35公顷的基本农田露天堆放着禽畜粪污,严重污染周边群众生活环境,也破坏了大量农田的耕种条件。由于案情比较复杂,不单涉及一个行政单位,于是利用公开听证厘清各方责任,2000余吨的粪污全部清理并进行了无害化处理,50余亩基本农田的耕种条件得到恢复。现如今,这里种上了玉米、黄豆、赤豆等快熟作物,南侧玉米长势更是喜人,附近的居民出门终于可以不带口罩了。
冬:净化一片蓝天
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寒冬往往伴随着雾霾天气,有调查表明,东北冬季指标性污染物比夏季增加十倍左右,因此冬季又是大气污染防治的关键时期。海城市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多达40余种,其中菱镁矿储量更是世界第一,有“世界镁都”之称,众多的重工、化工企业给地区环境治理带来了一定压力,海城市检察院迎难而上,全力打好打赢蓝天保卫持久战。
当违规投产让蓝天蒙尘,海城检察院首次综合运用民事行政公益诉讼,让破坏生态者“担责”。针对大气生态环境损害难以量化的问题,委托第三方评估固定证据,在立足相关规定的基础上,采用虚拟成本计算法确定民事公益诉讼请求,实行替代性生态修复措施,为兼顾企业生存效益,建立了全省首个公益诉讼损害风险预防联系点,真正实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
有人说“空气污染是烧出来的”,特别是冬季取暖期间,大量燃烧秸秆会加重污染程度。2023年初,海城市检察院收到“益心为公”志愿者线索,某乡镇高压线下堆放大量秸杆,存在火灾和用电安全隐患,在向所管辖乡镇发出检察建议后,一千余立的玉米秸秆被全部清除,从根源上预防了秸秆燃烧给空气造成污染,真正将溯源治理落在了实处。
六年,377件案件,343份检察建议,清除16982.5吨固态废物,整治386.5亩土地,无害处理12000只病死禽畜......数字无声,岁月有情,诠释着海检公益诉讼者守护临溟碧水、茂林、蓝天、沃土的坚守与担当。
[编辑:李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