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6423400
010-86423408
正义网广东6月12日电(通讯员陈雪茹 张景亮)6月3日上午,清城区检察院12309检察服务中心收到一面从甘肃省庆阳市寄来的锦旗。打开这面跨越千里的锦旗,上面写着“铁肩担道义,正义为人民”十个大字,满载着被救助人白某涛对检察机关公正司法、为刑事被害人纾难解困的感激之情。
个案办理:突然遭遇变故,生活陷入困境
事情源起于一起故意伤害案,清城区检察院通过构建大数据模型,精准锁定了救助线索,充分发挥司法救助“救急解困”优势,给因案致贫当事人雪中送炭,解决了一大家子生活的燃眉之急,为他们撑起一片天,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司法为民的宗旨。
2022年9月,被告人华某伟与被害人白某涛驾乘冀RDXXXX号货车来到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某服务中心,二人因修车问题发生口角争执,被告人华某伟持一根铁管敲打被害人白某涛的头面部,致其左侧颧骨、左眼眶、鼻骨、下颌骨等处骨折,经法医鉴定为轻伤一级,左眼致残程度评定为十级伤残。案发后,华某伟因涉嫌故意伤害罪被立案侦查终结并依法向清城区人民法院提起公诉,清城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后判决被告人华某伟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民事部分判决被告人华某伟赔偿民事原告人白某涛人民币99774.39元。因被告人华某伟无力支付,被害人白某涛没有得到一分钱的赔偿。案发后,白某涛经过长期治疗,左眼仍视力模糊,经鉴定为十级伤残,只能从事货车跟车员工作,收入微薄。其父母年事已高,并无收入来源;妻子也没有工作,独自照顾两个未成年人子女、赡养双亲,一家人的生活举步维艰。
数字赋能:大数据精准找人,实现应救尽救
为有效解决救助案件线索来源少、救助不及时等问题,清城区检察院充分运用数字思维,构建大数据赋能多元司法救助办案模型,实施“数字找人”司法救助线索筛查新模式,用数据快速、精准、全面筛查重点救助群体司法救助线索,确保符合救助条件的困难被害人得到及时救助。承办检察官正是利用大数据模型,通过“数据碰撞+研判核实”,及时发现了白某涛司法救助案的线索。
聚焦检索交通肇事、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等人身权受到伤害但未获赔偿案件。检察官通过剔除“已获得被告人经济赔偿”案件后,智能检索人身权受到伤害的案件中未赔偿或未能足额赔偿的案件,与困难群体数据碰撞比对,筛选出符合因案造成生活困难的案件数据,精准锁定救助对象范围,及时启动司法救助程序。
聚焦涉未成年人案件。检察官通过剔除“未成年人为被告人”的案件,筛选出未成年人为被害人的案件,并与困难群体数据碰撞对比,结合保护未成年人的相关规定,锁定可救助对象范围,及时启动司法救助程序并开展心理咨询和疏导工作。
聚焦横向联动多途径获取数据。检察官主动与区民政、区残联、区信访局、区妇联等部门对接,获取社会救助对象数据库资源,与检察机关刑事被害人数据进行碰撞筛选,再将比对结果进行人工研判,精准锁定符合司法救助条件的全部对象后,及时调取相关案卷材料,依法启动救助程序,确保精准施救、应救早救、应救尽救,实现救助“全覆盖、无遗漏”。
目前,清城区检察院已通过该模型进行大数据检索,碰撞筛选出23条救助线索,成功办理了司法救助案件8件,发放救助金11万元,实现了由个案申请向类案延伸,有效维护困难群体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远程救助:开启云端模式,跨越千里送温暖
在该案办理中,检察官了解到白某涛自被故意伤害后,因没有得到赔偿,生活陷入困境。其左眼因伤致残,一直无法恢复视力,不仅没钱治疗,更因此找不到固定工作,平日仅靠偶尔从事货运跟车维持生计。家中上有年迈多病的父母,下有二个正在读书的孩子,全部压在妻子一人身上,让白某涛的生活陷入了捉襟见肘的境地。
清城区检察院精准锁定该司法救助线索后,立刻依职权启动司法救助程序,迅速开展调查核实。检察官通过电话、微信、视频多次联系白某涛及其户籍所在地村委会进行相关调查。确认符合司法救助条件后,立即启动司法救助快速办理机制。
白某涛居住在甘肃省庆阳市,与广东清远相隔二千多公里。为最大程度地便利异地人员接受司法救助,清城区检察院主动拓展“互联网+检察”手段,开展“云端”救助。承办检察官全程通过互联网技术,实时引导办理司法救助申请,及时将2万元救助金发放到白某涛手上,切实减轻其经济负担,更避免其长途跋涉、反复奔波,充分彰显了检察人文关怀。
一面锦旗,一声感谢,纵然相隔千里,司法温情不曾缺席。接下来,清城区检察院将立足数据赋能,能动履职,通过搭建的司法救助大数据模型,加大司法救助力度,对数据监测及研判,锁定救助对象,同步开展司法救助。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确保困难群众“及时救助”“应救尽救”,让群众在司法救助案件中感受到检察机关的温暖和关怀。
[编辑:王冠]